查看原文
其他

胡赳赳:我们为什么需要通识教育?

此念 此念 2024-04-30


此念直播预告

「此念」将邀请胡赳赳一起探讨「如何学习?」,11月23日,此念视频号19:30 直播,欢迎大家预约观看!

导读

通识教育要解决什么问题?


借由清华大学教授、哲学家黄裕生对通识教育的看法:“最早欧美的大学推行通识教育,是因为意识到大学发展的过程当中,学科分化越来越严重。不单是文理分科,理工科内部学科之间分化也很厉害,越来越专业化、专门化。不但文理之间很难对话,理科之间也不好对话,工科之间更难对话。这就导致一方面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越来越深入,越来越细化;另一方面学科壁垒也越来越森严,越来越坚固。这会引出一个问题:大学的统一性被消解了,因为各专业自立门户,彼此没关系了。


从科研角度来说,科学技术化后趋于碎片化,最终会面临自我瓦解的危险。而从教育角度来说,每个人都会变成一个狭隘的专业人,无法具备普遍、广阔的视野。但人不能只过专业生活。如果这样,生命的问题,你生活于其中的社会问题,你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问题——这些看似宏大但实际上是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,就被掩盖、被遗忘了。


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工具,只有技艺,而人之为人的那些根基性活力,特别是那些能够把人与人联结起来的生命力量,比如对世界的价值感知、神奇感知、神圣感知等等,反倒被那些专业知识埋没了。每个人都成了套中人。简言之,专业不断分化,人不断专业化,一方面大学最终会解体,另一方面人会失去自己。通识教育试图解决这样的问题:帮助学生摆脱专业迷信与专业自限,培养跨专业的思维方式与自由的普遍视野。”


为此,「此念」与胡赳赳老师一起,开设了一门「胡赳赳的通识教育8堂课」,通过8个主题“汉字、读书、写作、艺术、孤独、死亡、生命、禅宗的智慧”,形成一个“转知成智”的过程。


我们近期与胡赳赳老师直播连线,探讨学习与阅读,以及为什么他想开设通识教育,为什么会选这8个主题作为通识课。



cinian



胡赳赳

作家,文化研究者

近著有《论孤独》《赳赳说千字文》等

策划修复出版了被誉为

中国“百年语文第一书”

《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》

喜马拉雅FM主持汉字文化类节目

《赳赳说字》等

现兼任大董美食集团首席文化官

中国传媒大学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特聘导师



01

学习是什么?

胡赳赳:学习在古希腊中,和“闲暇”是同义词,闲暇就是学习的场所。


古希腊人和中国古人所认为的一样,“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,就是做事情觉得余力的时候,就是闲暇的时间,就该用来学习。所以闲暇等同于学习,闲暇不意味着游山玩水。


所以我们很多时候错误地理解了闲暇,闲暇不是让你出去吃喝玩乐,闲暇是让你去探求真理的,去找到你生活根本乐趣的,是要找到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的。现在很多人是不具备闲暇的,也就不具备学习的能力。


什么样的人不具备闲暇,不具备学习的能力?


比如996的人,比较焦虑的人,比较精神内耗的人,他就没有处在一个身心放松的情况下,那是学不进任何东西的。因为如果把学习当作充电,就有问题了,充电是为了明天更好地使用,所以学习变成一种功利性的目的。但是真正的学习是一个反功利的,只对生命本身负责,而不对生活和生产负责,这是人的三个阶段。


生产是一个阶段,生活是一个阶段,生命是最底层的,又是最高级的阶段。


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呢?肯定是一种追问生命是什么的生活方式。什么是生命?什么是死亡?什么是幸福?什么是美德?什么是节制?什么是正义?什么是良知?只有当你追问这些意义的时候,你才接近哲学的最高目的,就是认识你自己。




02

通识教育是什么?

 主持人:你准备了很久「通识教育的八堂课」,那你认为的通识教育是什么?


胡赳赳:通识教育,在西方比如哥伦比亚大学,他们把它称之为全球核心课程。


全球核心课程是什么?一个人在大学本科前两年,把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知识中最经典的部分要通读一遍,这是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核心课程。


中国和古希腊,通识教育都包括什么?


首先是有一个好的身体,就是健康课或运动课要好,比如东西方都有骑马射箭等等。


其次就是学习自己的语言文字,这个文化中最基本的经典。比如中国传统的应该是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等,我们称之为四书五经,因为《乐经》失传了,所以称之为五经。四书五经就是中国儒家的一个核心课程,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讲,我们往往要把我们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打开,回到一些基础的东西。


比如我们从小到大没有上过汉字课,但是在民国私塾,首先要从《说文解字》讲起。因为汉字课不解决,我们对自己的语言文字是没有认知。所以现在人为什么会说爱无心,因为简体字简化字了以后,繁体字中原来造字的本意就离我们很远了。所以汉字课是通识课中的第一堂课。




03

读书课,要读集大成之著作

 主持人:为什么「通识教育的八堂课」中的第二节读书课,要选读《朱子读书法》?


胡赳赳:宋明理学是中国最有智慧的学问,宋明理学来自于禅宗和儒家的结合,而禅宗来自于道家和印度佛学的结合,所以宋明理学是积累了儒释道三家的智慧,而朱熹朱子是宋明理学集大成的人。《朱子读书法》就是教你怎么去读这些哲学书,他专门为怎么读书写了一本书。


朱熹说读书是“诚敬”二字,做人要真诚,敬就是要敬天。对应苏格拉底说的虔诚的人。在《大学》《中庸》中叫“至诚如神”,感觉有神灵来帮助你。还有一个词叫“不诚无物”,如果不真诚你什么事都干不了,没有人信任你,你绝对100%真诚的时候就有神来帮助你,就会有机遇。


绝对真诚意味着你做任何事情都是100%地投入精力,你不会朝三暮四,不会首鼠两端,不会永远想要踏入两条河流。


 主持人:说到读书,要如何在阅读中找到对阅读的兴趣?


胡赳赳:如果你想对一件事物有兴趣,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了解更多的东西。懂越多越有兴趣,越无知越没有兴趣。


知识也是这样,求知就是要阅读足够多的知识之后,你才会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品位和兴趣,所以想要培养阅读的兴趣,前提是要看足够多的书,你懂得越多你就越有兴趣,你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就会有兴奋感,你会碰到知音。


阅读的时候你还会顺藤摸瓜,比如我推荐的哲学入门书,汪民安的《论爱欲》里,他提到苏格拉底、奥古斯汀、巴迪欧这些从古代到中世纪到现代的哲学家,你顺藤摸瓜就可以阅读他们的原著。经典懂得越多,你就越会去找更专业的人交流。


怎么判断一个人有没有魅力?


这和一个人的知识量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有关,知识越多,把知识能够使用出来的能力越大,意味着这个人越有魅力。


苏格拉底说的爱智者就是爱智慧的人,假如智慧是可以传授的,那就意味着智慧隐藏在知识中,因为知识是可以传授的,知识是可以学习。




04

写作,一流大脑的能力

胡赳赳:写作是一个最底层的东西,每个人都必须用写作跟人进行交流,会写的人自然会演讲,因为写作跟思维运转有关。


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的作者菲茨杰拉德有一句话特别好,他说判断一个一流的大脑,就是看他是否能够在大脑中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观点,并且能够运行不悖,这个东西是写作能力。


因为文科没有标准,有一次我儿子上初三的时候,他考试语文70多分,我跟他说你考得很高,他说为什么?我说文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,因为写作,你不能够人云亦云,一定要提出新的观点,而且要让别人觉得有道理。


写作是一种疗愈,写作能让你更深刻地体会到你的存在,更深刻地体会到你自身。所以写作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。写作是一面镜子,能够映照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是可爱的人,还是不可爱的人,是有魅力的人,还是无趣的人,写作都可以映照出来。当你写不出来的时候,有的时候会嫌弃自我,所以当你饱读诗书,然后能够通过写作去表达自己的时候,你会建立起一种自信心。


而且写作也是一个交流的过程,你读一篇文章是在读别人的心智,一旦人家认同你的价值观,就进入了你的心智,这个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高级的交流。


写作还带来一个好处,当你一旦体会到那种高峰体验的时候,你就觉得做别的事都是耽搁时间,就都不愿意做了。这个体验可以替代其他所有的体验,这个体验是最好的。


很多时候我在写作,前面两、三段是我写的,后面根本不是我写的,它是通过我而来的,几乎每句话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,它是真理通过一个人显现出来的智慧。但是为什么是通过我而不是通过别人?是因为我把通路建立起来了。


通过阅读,通过长期的积累,你建立了一个渠道,那些未知的、真理性的、智慧的东西,它就会通过你而来,之前的偶尔通过灵感而来。这种创造力,它给你带来的幸福感、享受感、成就感、价值感是一种狂喜式的,这就是苏格拉底用“迷狂”来称呼这样的一种创作状态。




05

为什么学“禅宗的智慧”?

胡赳赳:通识课的最后一节课是“禅宗的智慧”,禅宗严格来讲是所有哲学流派中最形而上的,因为禅宗的本质是“不立文字”,就是语言或者想法已经是形而下的。


禅宗的哲学智慧,来自于真正的形而上的学问。禅宗不跟你讲道理,它永远用公案打动你。


比如你想一个问题想不通,然后一个老和尚告诉你,吃茶去。答非所问,你们俩就错开了,错开就对了,因为错开是让你避免落入一个思维陷阱,因为思维中充满矛盾。


真正的智慧产生在语言的边界上,在语言不能到达的地方。大部分哲学它不是启发你的本性,它只是告诉你一个知识。但是禅宗恰恰认为真正的思想不是通过思考得来的,而是要放弃思考得来的,是从内心中自己悟到的,它不是通过知识获取的。


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像什么?


像孵小鸡,小鸡快破壳了,老鸡在外面啄,就是要靠生命的这种张力出来,老母鸡在外面啄,实际上就是旁敲侧击,让你能够一下子豁然开朗。


所以禅宗是最高级的,我们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心灵,这是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整合出来的,所以我们最后都会进入形式上的学习中,有些人可能10岁就进入了,有些人可能60岁才开始慢慢涉足形而上的智慧,因为这是我们心灵的需求,它通往更高存在的形式。


老子说:“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;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”,就是我最大的痛苦是我有身体,我要没有这个身体,我就没有负面情绪,就不会焦虑了,就可以进入到一个纯粹的学习中去,纯的智慧当中去,一个纯粹的交流当中去。




06

学习生命,学习死亡

胡赳赳:我们怎样能够到达禅宗的智慧,我们中间要经过生和死,这就是其中两堂课,一堂课讲苏格拉底之死。


为什么苏格拉底在70岁要放弃自己的生命,选择死亡?他明明有机会,他的学生准备好多钱要跟法官讲,我们交罚款,但是苏格拉底认为这有违于真理,他不认错,他坚持真理,他认为他对雅典城邦是有帮助的,这帮人之所以要处死他,是因为嫉妒他。


中国特别缺的一个教育就是死亡教育,我们每次一提到死亡就回避,儒家传统叫“不知生焉知死”。可是真正的哲学家是在练习死亡,这是我们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,而且死亡往往是开悟的最佳时刻,只有你认清楚生死关系,你才能获得一个超越生命和死亡的智慧,这是一个最高级的智慧。如果你还怕死,那显然你是获得不了这种智慧的,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死亡课。


死亡随时会到来,它意味着不可预知,那为什么不提前练习如何面对死亡?


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教育,但是我们一直在忌讳,学校也不教,家庭也不教,没办法之后只好找一些对生命有一些通透性认知的人。不是我觉得自己特别通透,我提前意识到这是个问题,所以只是一个先学带动后学而已。连苏格拉底都说,“我唯一知道的就是,我一无所知”,他只有保持一种无知的心态才能够探讨最本真的问题,你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弄通,这样你的心才会安定下来。


所以当一个人连死都不怕的时候,他就无事不办,而且他会特别坚持原则,因为坚持原则就意味着一种良好的生活,是一个能让自己灵魂感觉安稳的生活,或者让自己心灵感觉到舒展自由的生活。


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中,我选两本书,一本是《苏格拉底之死》,一本是《西藏生死书》。一本西方的书,一本东方的书,当这两本书碰撞的时候,有绝佳的智慧注入。




报名事宜



01 、报名:扫海报上的二维码,或者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报名


02 、课程咨询:请添加“小念20”的微信


👇



- END -



大家都在看

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


苏格拉底的下午茶 

什么是友爱:《吕西斯篇》的追寻


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


六神磊磊: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读诗歌?

点击阅读原文,即可报名

喜欢~马上点击在看  ❤  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